第5章 初次的默契(3/3)
操推行的重要赋税政策。
这个问题跳出了典籍范畴,直指现实政务,甚至带有一丝探听民间风声的意味,极为敏感。
司马懿心中警铃大作,但面上依旧平静。
他略一躬身,更加谨慎地回答:“回中郎将,卑职惭愧。
昔日病困卧榻,耳目闭塞于庭院之内,于外界政事,实无所知。
及至邺城,亦终日与故纸为伴,未曾听闻同僚议论此事。
丞相所定法令,必是深思熟虑,利于国家,非卑职愚钝所能妄测。
”
他彻底封死了任何打探的可能,将自己牢牢限定在“病弱文人”、“不通政务”的框架内,绝不越雷池一步。
态度恭顺无比,却毫无破绽。
曹丕看着他,久久没有说话。
忽然,他向前微微倾身,仿佛要更仔细地看清眼前这个人。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似乎想劈开那层厚重的伪装。
司马懿似有所感,也恰在此时,因应曹丕的动作,微微抬起了头。
两人的目光,就在这午后寂静的官廨之中,毫无征兆地、直直地碰撞在一起!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
曹丕看到的,不再是低垂倦怠的眼眸,而是一双深不见底的寒潭,冷静、幽邃、锐利,蕴含着一种与他年轻面容和病弱姿态完全不符的洞察力与意志力。
那眼神深处,没有丝毫卑微,反而是一种平等的、甚至带有一丝冷漠评估意味的审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懿看到的,则是曹丕那惯常的沉稳面具下,一闪而过的震惊、探究,以及一种深藏的、如同困兽般的野心与渴求。
那是一种终于遇到可能理解自身处境之人的敏锐直觉。
在这一瞬间,所有的言语、所有的伪装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目光中轰然达成:
“我知道你不简单。
”
“你也并非表面那般平庸。
”
“我们是一类人。
”
“都在隐藏。
”
“都在等待。
”
这目光的交汇,仅持续了弹指一瞬。
下一刻,司马懿迅速而自然地重新低下头,恢复了那副恭顺文弱的模样,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对视从未发生。
曹丕也缓缓靠回椅背,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案面,眼中的锐利光芒已收敛殆尽,重新变得深沉难测。
屋内再次只剩下尘埃在阳光中飞舞。
“文书我已看过,条理清晰,引注详实,甚好。
”曹丕的声音恢复了平淡,“便按此摘要归档。
后续若丞相垂询细节,再召你问话。
”
“谨遵中郎将之命。
懿告退。
”司马懿躬身行礼,一步步缓缓退出了官廨。
门轻轻合上。
曹丕独自坐在案后,目光却并未回到公文上,而是望着司马懿消失的门口,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
良久,他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
“司马懿……‘狼顾之相’……有趣。
”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
一直以来,他身边缺乏的,正是这种既有能力、又极度善于隐藏、能与他产生共鸣的智慧之士。
司马懿的出现,像是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轻,却足以证明潭水之深,并激起了他心中期待的涟漪。
他开始真正将这个人,纳入可潜在观察、甚至倚重的名单。
而退出官廨的司马懿,走在廊下,感受着午后微暖的阳光,袖中的手微微握紧。
后背竟似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并非因为恐惧,而是因为刚才那瞬间精神的高度紧绷。
他知道,他成功了。
这次接触,远超预期。
曹丕的敏锐和洞察力比他想象的更高,但这更好。
“他看出来了……他果然看出来了。
”司马懿心中默念,一种冰冷的兴奋感蔓延开来,“这说明他值得投资,也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
这次短暂的公务接触,如同在深不见底的潭水中投下了一颗探路的石子。
石子虽小,激起的涟漪却预示着不平静的未来。
司马懿知道,他从纯粹的被动观察和自保,终于迈出了通向权力核心的第一步。
虽然双方都没有任何明确的表示,但一条极其细微、几乎看不见的线,已经在这两位同样擅长隐忍的人之间悄然连接。
他回到他那堆故纸堆中,眼神却比以往更加深邃。
播种的时节或许即将来临,而他必须确保种子落在最肥沃、最有潜力的土壤里。
邺城的棋局,对他来说,因为这次目光的交汇,有了全新的意义。
喜欢司马老贼请大家收藏:()司马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