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文课上读《师说》(2/3)
,他的课几乎是公认的“补觉课”或“自习课”,就连最老实的文科生,也大多在底下偷偷做着数学习题或翻阅武道杂志。
周老师抱着几本边缘磨损严重的线装书,慢悠悠地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扶了扶老花镜,对教室里异样的气氛似乎毫无所觉——或者说,早已习惯。
他清了清嗓子,用那特有的、带着点旧书霉味的腔调开始讲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武道先贤语录选编》第三单元,嗯……是关于‘坚韧不拔’的论述。
大家把书翻到第67页……”
台下响起一阵稀稀拉拉的翻书声,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哈欠。
林砚坐在角落,面前也摊着同样的教材,但他此刻的心神,却大部分沉入了脑海之中。
那幅【文明图鉴】如同一个无边无际的星空卷轴,大部分区域依旧黯淡,但在卷轴边缘,有一颗微小的星辰,正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白色光芒,星辰旁,隐约有“文天祥”三个古朴的小字虚影,以及《正气歌》的全文流转。
当他将意念集中在那颗星辰上时,一股温暖、刚正的气息便缓缓流入他的四肢百骸,虽然微弱,却在持续地滋养着他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拓宽着他那原本纤细的经脉。
他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五感似乎都变得敏锐了一些,窗外树叶的摇曳声,远处武科生训练时的呼喝声,都清晰可辨。
“这‘文明图鉴’,似乎能通过‘再现’华夏文明瑰宝,并获得他人认可来点亮星辰,从而反馈给我力量……”林砚心中明悟,“而且,这种力量并非单纯的蛮力,更侧重于精神滋养和生命层次的提升。
”
就在这时,讲台上的周老师点到了他的名字。
“林砚同学,”周老师从老花镜上方看过来,语气平淡,“你来读一下这一段,关于‘磐石武尊’对坚韧的阐述,并谈谈你的理解。
”
课堂上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砚身上。
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想看看这个上午刚刚创造了奇迹的家伙,在古文课上会有什么表现,是继续一鸣惊人,还是回归“文科废柴”的本质?
林砚抬起头,看向周老师指的那段文字。
只见教材上写着:
磐石武尊曰:夫武者,当如磐石,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筋骨可折,意志不摧。
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这是当今武道教育的主流论调,强调肉体的忍耐和意志的绝对坚持。
若是之前的林砚,或许会磕磕巴巴地读一遍,然后说几句“要坚持不懈”、“要努力修行”之类的套话。
但此刻,融合了两个世界灵魂的林砚,看着这段充满“硬抗”哲学的文字,再联想到上午《正气歌》中那充盈天地、灵活变化的“正气”,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这种纯粹的、近乎自虐式的“坚韧”,真的是唯一的路吗?
或者说,是最高效的路吗?
他站起身,并没有立刻读那段文字,而是目光平静地看向周老师,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周老师,在谈对磐石武尊这段话的理解之前,学生能否先诵读另一段关于‘坚韧’与‘学习’的文字?”
周老师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砚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是第一次有学生在被提问时要求“加餐”,他皱了皱眉,但看着林砚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想到上午听到的些许风声(文庙异动的事情已经在小范围内传开),他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哦?你且读来听听。
”
课堂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大家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林砚微微颔首,然后,他朗声诵读,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仿佛不是在读,而是在吟唱,在阐述某种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开口几句,出自韩愈的《师说》。
原本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不少,这开篇立论,直指“学习”与“师道”的本质,一种与武道教材截然不同的、充满理性思辨的光芒开始闪耀。
周老师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
林砚继续诵读,语速平稳,却字字千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当读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最后一句时,整个教室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这说的是什么?
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简直是对现行武道体系中森严师徒关系、绝对权威的一种无声挑战!
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