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恒星托儿所———猎户座大星云。(1/3)
星槎“漫游者”号悄无声息地滑入一片光的海洋。
外部观测窗的复合装甲层早已收起,只留下最内层高强度的透明材质,将舱内三人的视野毫无保留地献给窗外那片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瑰丽与混沌。
他们已经离开了巴纳德环相对清晰的边界,真正深入了猎户座大星云那沸腾的心脏地带。
陈博士的脸几乎要贴在冰凉的观察窗上,呼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凝成一圈淡淡的白雾,又迅速消散。
他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生都在与望远镜数据、光谱分析和计算机模型打交道,自认为了解星云,了解恒星形成的理论。
但此刻,任何模拟图像、任何远程观测数据,甚至是他最狂野的想象,在眼前这幅真实、立体、涌动的宇宙画卷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这就是……”他喃喃自语,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这就是恒星托儿所,陈博士。
”傅老先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平和而沉稳,仿佛在介绍自家后院的一片花圃。
他坐在主控位上,苍老但异常灵活的手指在泛着柔和蓝光的控制面板上轻点,进一步调整着星槎的姿态和防护力场。
“我们正位于猎户座分子云团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猎户座KL天区的边缘。
”
星槎外部,是一片弥漫无际的星云物质。
并非均匀的光雾,而是浓淡不一、形态各异的云气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结构。
主体是深邃的、近乎墨黑的暗星云,像宇宙巨兽的脊梁,蜿蜒盘踞,吞噬着远方的星光。
而在这些暗云之中,又镶嵌着、包裹着、喷发着无数亮星云区域——主要是电离氢区,在年轻高温恒星的紫外线激发下,焕发出迷人的红色荧光,如同巨大无匹的红宝石,在黑暗中灼灼生辉。
其间还夹杂着反射星云淡淡的蓝色,以及尘埃被加热后发出的红外辐射虽不可见,却让星槎的传感器发出低沉的嗡鸣。
更令人震撼的是动态感。
整个空间并非静止,肉眼可见庞大的气流在缓慢地涌动、旋转,形成直径可达数光年的巨大涡流。
一些地方,气体和尘埃被无形的力量剧烈地挤压、拉伸,形成复杂的纤维状和片层结构,犹如宇宙风暴中的云海。
远处,不时有明亮的闪光乍现,那是新诞生的恒星正在调整自身的引力平衡,或是物质以极高的速度坠入新生恒星的激波面发出的辐射。
“喧嚣……混沌……”陈博士终于找到了两个相对贴切的词,但依然感觉词不达意。
这里的“声音”是无声的,却通过视觉的磅礴和传感器的震颤,直接作用于灵魂深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野性、创世般的巨大能量。
傅愽文小朋友可没有大人那么多复杂的感慨,他兴奋地在观察窗前来回跑动,小手指着窗外不断变化的光影:“爷爷!爷爷!你看那边,像不像一大团?那边红色的,是不是着火啦?那些一闪一闪的小亮点,是刚出来的小星星吗?它们会不会冷啊?”
傅老先生被孙子的天真问题逗笑了,他招招手,让愽文过来坐在他旁边的副控位上——当然,座位自动调整到了安全模式。
“愽文看到的那些‘’和‘火焰’,其实是巨大的云气和尘埃团。
那些一闪一闪的,有些确实是刚点燃的‘婴儿恒星’,还有些是更遥远的、已经长大的星星。
至于冷不冷……”他顿了顿,指着星槎外部传感器显示的一个读数,“在那些暗黑的尘埃云里,温度可以低到零下二百五十多度,比地球上的任何冬天都要冷得多。
但在那些发亮的核心区域,温度却高达几万度,甚至几百万度。
”
“哇!又冷又热!”愽文睁大了眼睛,似乎觉得这非常有趣。
陈博士努力从最初的震撼中平复下来,职业本能开始复苏。
他走到傅老先生身边,看着控制台上显示的详细环境数据:密度、温度、磁场强度、流速、化学成分……每一项读数都远超他在实验室里接触过的极限环境。
“傅老,这里的物质密度,虽然相对于星际空间的平均水平已经高了无数个量级,但每立方厘米也就几千到上万个粒子,依然可以算是地球上无法企及的‘超高真空’……恒星星云内部,竟然是这样的‘稀薄’而又‘浓稠’。
”
傅老先生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好,陈博士。
宇宙的尺度扭曲了我们的常识。
这里的物质确实稀薄,但结构的尺度是如此巨大——那些看似轻柔的云气,每一团的质量都可能相当于成千上万个太阳。
引力在这片广袤而‘稀薄’的空间里,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积累,终于占据了主导,开始了它的造星工程。
我们现在,正处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建筑工地’上。
”
他操作控制杆,星槎开始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如同一条小鱼游弋在充满暗礁和漩涡的狂暴海洋中。
导航系统不断发出警示,显示周围引力场和辐射环境极其复杂多变。
傅老先生全神贯注,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星槎卓越的性能,避开那些能量喷流和密度过高的区域,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靠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要去哪里?”陈博士问道,目光依然贪婪地捕捉着窗外的奇景。
“去看一个‘摇篮’,”傅老先生回答,“一个正在成型中的行星系统。
我们的运气不错,根据‘漫游者’号的前期扫描,前方0.3光年处,有一个处于类星体阶段后期的原恒星,它的周星盘结构相当清晰。
”
随着星槎的接近,窗外的景象开始聚焦。
他们正朝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暗星云团块飞去。
这个团块在背景红色星云的映衬下,显现出清晰的轮廓,像一只巨大的、正在收拢的黑暗之翼。
在团块的中央,有一个特别浓密的区域,隐约透出一点微光。
星槎的远程观测系统将图像不断放大、增强。
渐渐地,一个令人惊叹的结构呈现在主屏幕上。
那是一个旋转着的、扁平的圆盘结构。
圆盘的中心,是一个明亮的核心,虽然还无法与成熟恒星的光芒相比,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惊人能量。
核心周围,是呈螺旋状分布的盘面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盘面并不光滑,而是显示出明暗相间的环带结构,一些区域似乎有团块和结块存在。
圆盘的直径,根据传感器测算,大约有数百个天文单位,相当于我们太阳系海王星轨道范围的数倍。
“原行星盘……”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