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程序员张伟(1/3)
离开农科所,空气中那份属于泥土和生命的宁静感迅速被城市傍晚的喧嚣所取代。
陆锋没有直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而是将车开上了环绕城市的高架路。
他需要一点时间,让周毅那份敏锐到近乎直觉的忧虑,以及自己编织谎言时内心的沉重,稍微沉淀一下。
夕阳将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一片燃烧的金红,车流如织,尾灯连成一条蜿蜒的光河。
一切都显得如此繁忙而正常,正是这份“正常”,让陆锋感到一种刺骨的荒诞。
他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细微的裂痕正在蔓延,而他要做的,就是赶在全面崩塌前,找到足够多的“修补匠”,并且说服他们登上一艘目的地未知的船。
下一个目标,是张伟。
如果说周毅是沉浸在微观世界里的科学家,需要用一个宏大而严谨的“项目”外衣来包裹真相,那么张伟就是生存在数字世界的哨兵,他依赖的是信号、数据和逻辑链。
对他,需要用另一种方式。
陆锋将车停在软件园附近的一个公共停车场。
与农科所的静谧不同,这里即便到了傍晚,依然充满了年轻的活力。
穿着休闲装的程序员们三三两两地从高大的玻璃写字楼里走出来,讨论着算法、需求和即将上线的新版本。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熬夜代码的味道。
陆锋没有进园区,他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图标极其简单的加密通讯APP,给张伟发了一条信息:
“已到园区东门停车场,B区23号位。
有技术问题请教,关于远程高增益天线阵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性。
方便见面聊吗?”
信息措辞直接切入技术核心,避免任何寒暄和模糊性,这是与张伟这类人打交道的有效方式。
果然,不到一分钟,回复来了:
“电磁环境的具体参数?干扰源类型?现有设备型号?五分钟後到。
”
典型的张伟风格:问题导向,追求精确,缺乏社交润滑。
陆锋简单回复了部分已知参数,强调了“现场实测遇到异常波动”,便放下手机等待。
五分钟后,一个身影出现在停车场入口。
他个子不高,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和一双有些旧的运动鞋,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电脑包,走路时微微含胸,眼神快速扫过车位编号,带着一种习惯性的、对周围环境的警惕和快速检索感。
他就是张伟,28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后端工程师,同时也是业余无线电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技术高手。
张伟准确地找到陆锋的车,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
他看起来有些睡眠不足,眼袋明显,但一双眼睛在镜片后却异常明亮有神。
“陆哥,”张伟打了个招呼,注意力却似乎已经集中在了虚拟的技术问题上,“你车上带了设备?频谱仪有吗?还是只有终端机?”
“设备在另一个地方。
”陆锋发动车子,缓缓驶出停车场,“情况有点特殊,需要找个信号干净点的地方现场看。
路上我再跟你细说。
”
张伟“哦”了一声,没再多问,似乎对这种“神秘兮兮”的安排并不意外,或者说,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技术挑战吸引了。
他掏出自己的手机,飞快地调出一个信号监测APP,看着上面跳动的数值。
陆锋将车开出软件园区域,向市郊驶去。
他一边开车,一边用平静的语气叙述着事先准备好的说辞:
“是一个……民间气候监测项目,需要在高山和沿海建立几个无人中继站,传输实时气象数据。
但最近,几个站点的数据回传出现了严重的丢包和延迟,不是设备故障,更像是受到了强烈的、非自然的定向干扰。
频率飘忽不定,强度却很大。
”
他刻意将“气候监测项目”与“非自然干扰”这些真实的元素混合在一起。
周毅关注的是土壤和作物,而张伟的领域是电波和信号,这是灾难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显现。
“定向干扰?”张伟猛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锐光,“民用频段?功率多大?有没有频谱特征截图?”
“峰值功率远超常规的工业干扰源。
特征……很怪异,像是某种宽频带的脉冲压制,但又有规律性的间隙。
”陆锋描述着从“山猫”碎片信息中解读出的、关于全球通讯正受到未知影响的蛛丝马迹,并将其包装成具体的“技术故障”。
“我们怀疑,可能涉及到某些……非公开的测试项目泄露,或者更糟的情况。
”
他透露出一点点超出常规认知的可能性,这对于追求逻辑解释的张伟来说,既是诱惑也是挑衅。
“非公开测试?军用?”张伟的眉头紧紧皱起,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打着代码般的节奏,“如果是那样,就麻烦了。
民用设备很难对抗。
需要更详细的频谱分析,最好是能抓到实时信号……”他的语气既兴奋又焦虑,兴奋于遇到高难度的技术谜题,焦虑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