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程序员张伟(2/3)
可能超出他的解决能力。
陆锋注意着他的反应,继续加码:“不止是高山站点。
我们发现在市区部分区域,尤其是靠近一些敏感设施的地方,常规的无线电通讯也受到了轻微但可感知的影响。
GPS信号偶尔会出现毫秒级的跳变。
张伟,你对这些异常,有没有察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伟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注意到”的表情。
他语速加快了些:“有!当然有!我上周末在家用SDR(软件定义无线电)扫描短波,就收到一段很奇怪的数字编码信号,持续时间很短,加密方式我没见过。
我还以为是哪个业余电台在测试新协议……而且,最近我们公司机房的网络延迟也出现了几次无法解释的峰值,运维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最后归咎于骨干网波动。
”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列举他观察到的各种细微异常:某个常用APP的推送消息延迟了几分钟,家里的物联网设备偶尔失灵,甚至他收藏的几个境外无线电爱好者的频道最近也变得时断时续,噪音增大。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只是无关紧要的技术故障或巧合,但在张伟这样的技术专家眼中,却逐渐勾勒出一幅不祥的图景。
他的语气从最初的技术探讨,慢慢带上了一丝不安。
“陆哥,你的意思是……这些现象可能都是关联的?某种大规模的……电磁污染?”他看向陆锋,眼神里充满了寻求确认的渴望。
陆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车开上了一条通往市郊一座小山的盘山路。
这里远离光污染,是本地无线电爱好者常用的测试点。
他把车停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边缘,熄了火。
车外,夜幕已经降临,山下的城市灯火如一片铺开的星海。
山风微凉,带来了草木的气息。
这里异常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关联与否,需要证据。
”陆锋下车,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黑色的、外观低调但一看就专业沉重的金属箱。
“这是我搞到的设备,性能还不错。
我们来测测看,这里的电磁环境到底干不干净。
”
看到那个金属箱,张伟的眼睛瞬间亮了,像是看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
他熟练地接过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台高性能的便携式频谱分析仪和一台多波段无线电接收机,还有一套可折叠的高增益天线。
“好东西!”他赞叹一声,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也顾不上地上的尘土,他席地而坐,开始熟练地连接设备、架设天线。
那一刻,他身上那种社交中的局促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专注和自信。
设备很快启动,屏幕上显示出实时跳动的频谱图。
在大部分频段,背景噪音处于正常水平。
张伟熟练地调整着旋钮和设置,扫描着各个频点。
陆锋站在一旁,默默地等待着。
他知道,对于张伟,最好的说服方式不是语言,而是让他自己“看到”或“听到”异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山下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夜空中有零星的星星闪烁。
除了风声和虫鸣,四周一片寂静。
突然,张伟操作设备的双手停住了。
他身体前倾,紧紧盯着频谱仪屏幕。
“陆哥,你看这里。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紧绷。
陆锋凑过去。
在屏幕上一个通常用于卫星通讯和部分军事频段的边缘区域,出现了一小段极其微弱、但明显不属于背景噪音的信号隆起。
它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强度在不断变化,但确实存在。
“这个频点……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干净的。
”张伟喃喃道,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试图锁定和分析信号特征。
“信号结构很奇怪……不是常规的调制方式。
强度太弱了,无法解码,但肯定不是自然产生的。
”
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作为一个资深爱好者,他非常清楚在这个频段、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异常信号意味着什么。
这绝不是普通的工业干扰或无线电爱好者所为。
就在这时,那诡异的信号突然增强了少许,持续了大约两三秒,发出一种低沉、仿佛刻意扭曲过的、类似数字噪音的“嘶嘶”声,然后再次减弱到几乎无法探测的程度。
虽然短暂,但那声音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非人性的冰冷感,透过耳机传入耳中,让人脊背发凉。
张伟猛地摘下耳机,脸色在仪器屏幕的微光下显得有些苍白。
他抬头看向陆锋,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恐惧。
“陆哥……这……这到底是什么?”他的声音有些发颤。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异常,远比陆锋的口头描述更有冲击力。
陆锋知道,时机到了。
他关上设备箱,坐在张伟旁边的草地上,语气沉重而坦诚: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