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迎接与进步(1/3)
初春的榆林,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料峭寒意,但阳光已变得温暖明媚。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一场决定其未来高度的“大考”——省委政策研究室张为民副主任带队的专题调研组,在常务副市长董国云,县委书记方文山、县长及相关县委常委的陪同下,莅临考察。
车队驶入开发区主干道,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适度),路面整洁如新。
李鸣风率领开发区全体班子成员,身着正装,精神抖擞地等候在管委会大楼前。
车门打开,张为民副主任率先下车,他年约五十,气质儒雅,目光平和却带着洞察力。
方文山书记紧随其后,看向李鸣风的眼神中带着鼓励和期许。
“张主任,董市长,方书记,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榆林开发区指导工作!”李鸣风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不卑不亢。
张为民与李鸣风握手,微笑道:“鸣风同志,久闻大名。
你们的报告我看了,今天就是来实地验证一下‘榆林模式’的成色。
”
方文山也笑着补充:“张主任,鸣风同志和榆林开发区的同志们,可是憋着一股劲,等着向省里汇报他们的探索呢!”
简短的寒暄后,调研正式开始。
行程紧凑而高效,完全按照李鸣风精心设计的路线进行。
在宏远项目工地,巨大的厂区框架已拔地而起,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施工。
李鸣风没有过多渲染宏大场面,而是由项目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宏远集团对榆林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升,以及项目从签约到快速建设的“榆林速度”背后,开发区的全程高效服务和要素保障机制。
张为民听得非常专注,不时询问土地交付、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节点,李鸣风和刘明远对答如流,数据精准。
在众联精工车间,这是一家为宏远提供精密零部件的本地配套企业,几个月前刚刚入驻投产。
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术工人熟练操作。
企业负责人激动地介绍:“我们是被宏远吸引来的,但真正让我们下决心落户的,是开发区的‘阳光机制’和精准服务!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五个月,没有任何‘吃拿卡要’,承诺的政策全部按时兑现!”张为民看着忙碌的生产线,频频点头,对身边随行的调研组成员说:“看到了吗?这就是龙头带动和良好营商环境催生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
在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虽然园区还在建设收尾阶段,但首批入驻的几家科技企业已经在临时办公区展示了他们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一家做储能电池材料的海归博士团队,一家专注于工业物联网的初创公司,还有一家生物传感器研发企业。
科技创新局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企业的技术亮点、市场前景以及开发区提供的孵化政策。
张为民饶有兴致地在一家企业的展台前停留许久,详细询问技术原理和市场应用前景,对开发区敢于投入未来产业的魄力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表示赞赏。
实地考察结束,重头戏落在汇报座谈会上。
管委会大会议室座无虚席。
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董国云市长、县委方文山书记、郑卫国县长等悉数在座。
李鸣风作为主汇报人,站到了讲台前。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沉稳自信的语调,结合PPT和详实的数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