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逐渐扩大影响(1/3)
董国云“把根扎牢,把势蓄足”的教诲,如同定海神针,让李鸣风彻底沉静下来。
审计风波平息,孵化园资金到位后步入快车道,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县委副书记这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角色中。
他深知,董国云点出的“在全县层面积累影响力、树立不可替代的威望”,才是他当前最核心的任务。
李鸣风选择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关联千家万户的切入点——解决几个久拖不决的民生“老大难”问题。
他亲自担任了“县重点民生事项督导协调小组”组长,将组织部反映强烈、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几个问题列为首批攻坚目标。
其中,城西片区饮水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该片区老旧管网锈蚀严重,水质浑浊,水压不足,居民常年投诉,多次上访。
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县财政以“改造资金缺口巨大”为由,迟迟未能立项。
李鸣风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
他带着县水利局、住建局、城关镇负责人,直接深入城西片区最严重的几个居民小区。
他拧开锈迹斑斑的水龙头,看着浑浊带铁锈的水流出来;他走进低矮潮湿的平房,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诉说半夜接水的艰辛;他站在狭窄的巷子里,看着居民们用扁担挑水的身影。
“同志们,”李鸣风指着浑浊的自来水,声音不高却异常沉重,“我们天天讲发展,讲政绩,如果连老百姓喝口干净水、用上放心水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都保障不了,我们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政绩又体现在哪里?”
现场鸦雀无声,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脸上火辣辣的。
“资金缺口?不是理由!”李鸣风斩钉截铁,“水利局、住建局,三天内拿出最经济、最快速、能尽快见效的分步改造方案!优先更换最危险的管网,保证基本水质和水压!财政局,盘活存量资金,先挤出应急改造款!城关镇,做好群众安抚和施工配合!钱不够的部分,我来协调想办法!”
他雷厉风行,亲自盯着方案制定,协调财政局从预备费中紧急划拨了第一笔改造资金。
当施工队进驻,开始更换第一批锈蚀严重的主管时,围观的居民自发地鼓起了掌。
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地拉住李鸣风的手:“李书记,盼了多少年啊,终于看到盼头了!”
另一个点是青山乡中心小学危房改造。
几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室被鉴定为C级危房,墙体裂缝触目惊心,每逢刮风下雨,师生家长都提心吊胆。
乡里多次打报告,但县教育局资金紧张,一直排在后面。
李鸣风带着教育局、财政局负责人直接去了青山乡小学。
他走进裂缝纵横的教室,抬头看着斑驳脱落的顶棚,又看了看操场上在简陋环境下依然认真读书的孩子们,眉头紧锁。
“孩子的安全是天大的事!危房一天不除,隐患就存在一天!我们等不起!”李鸣风现场拍板,“教育局,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先把最危险的两栋教室腾空,就近协调安全的临时教学点!财政局,优先保障危改资金,不够的部分,我去找宏远化缘,搞教育慈善捐助!一个月内,我要看到新教学楼奠基!”
他亲自联系了宏远集团榆林负责人。
对方本就对李鸣风在项目落地上的高效支持心存感激,又见李书记为教育亲自开口,当即表示愿意捐赠一百万元支持青山乡小学重建。
消息传开,青山乡的百姓奔走相告,李鸣风的名字在偏远的山乡也响亮起来。
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投入或许不算巨大,却最能赢得民心。
李鸣风务实、高效、心系百姓的作风,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民生改善,迅速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传播开来。
县委副书记的职责,很大一部分是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矛盾。
李鸣风很快遇到了考验——一场涉及县交通局和县环保局的“神仙打架”。
县交通局计划对贯穿榆林县南北的省道S101榆林段进行拓宽改造,这是市里下达的重点工程,对改善全县交通状况意义重大。
但改造路线有一段紧邻县里唯一的水源地——清水河水库的二级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