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副书记的考验(2/3)
案的不合理之处,又提出了更科学、更符合开发区长远定位的替代方案,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方文山书记微微颔首,显然更倾向于李鸣风的观点。
其他常委也纷纷发言,认为李书记的方案更全面、更符合实际。
最终,会议决定由县委办牵头,组织部、发改局、统计局参与,在郑卫国草案和李鸣风建议基础上,重新拟定一份更科学、更平衡的年终考核方案。
郑卫国的“考核加压”策略,在第一回合便宣告失利。
在防御郑卫国攻势的同时,李鸣风更着眼于主动破局,建立更大的功业,将影响力从开发区辐射到更广阔的县域。
他将目光投向了制约榆林各乡镇协同发展的瓶颈——交通。
前世记忆清晰提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区域交通一体化。
而榆林县内部,尤其是北部山区乡镇与南部平原、东部开发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依然薄弱,路网等级低、迂回不畅,严重制约了资源流动、产业协作和全域旅游发展。
李鸣风利用副书记的身份,协调县交通局、规划局、各乡镇,启动了一项战略性研究:《榆林县域内部交通环线优化提升规划》。
他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李鸣风没有空谈战略,而是拿出了详实的数据和分析图:
“大家看,从青山乡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开发区深加工企业,要绕行近二十公里;东部几个有旅游潜力的乡镇,因为道路不畅,游客稀少;北部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运输成本高昂……这不仅仅是交通问题,更是制约我们全县统筹发展、共同富裕的关键短板!”
他抛出了核心构想:
“我们要编织一张‘榆林环线’,北线:提升现有S302省道支线等级,打通北部山区资源通道。
中线:利用并优化现有县道X107、X203,形成连接中部平原农业区和主要城镇的快速通道。
南线:规划新建一条连接开发区、贯穿南部潜力乡镇、最终接入千湖市外环高速的快速路,暂名榆南大道!这是环线的‘主动脉’,将极大缩短南部乡镇与开发区、与市区的时空距离,激活南部发展潜力。
东西连接线:规划几条关键的东西向连接线,将环线串联成网,彻底改变各乡镇‘孤岛’状态。
”
这个规划,格局宏大,切中要害。
一旦实现,将彻底重塑榆林内部发展格局,为各乡镇注入强劲动力。
交通局的专家们听得两眼放光。
“李书记,这规划太好了!但……资金?”交通局局长道出了最现实的问题。
新建榆南大道,投资将是天文数字。
李鸣风早有预案:
“资金分三步走:
1规划先行,争取上位。
立刻将‘榆林环线’,尤其是榆南大道,纳入市、省交通路网规划盘子,争取上级立项和资金支持。
利用好国家‘四好农村路’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窗口期。
分段实施,滚动开发。
不求一步到位。
优先启动需求最迫切、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路段,比如榆南大道靠近开发区的一段,可以结合开发区扩展和宏远物流需求先行建设,以点带面。
创新融资,多元投入。
探索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
县财政投入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开发区作为最大受益方之一,也可以从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支持关键连接线。
”
这个规划,不仅展现了李鸣风作为县委副书记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更体现了他务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方案在县委常委会上获得高度认可,方文山书记亲自拍板,要求加快推进前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