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副书记的考验(3/3)
作,力争纳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库。
郑卫国虽然内心不忿,但也无法否认这个规划的巨大价值和可行性,只能阴沉着脸表示“原则同意”。
副书记分管或联系组织工作的便利,让李鸣风得以更深入地观察榆林的干部队伍。
他深知,要在榆林扎下深根,形成持久影响力,必须建立一支认同自己理念、执行力强的干部班底。
这并非结党营私,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施政方针。
他采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在各种会议、调研、项目推进中,他留意那些思路清晰、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干部。
如青山乡推进危改中表现出色的常务副镇长周宇,在S101水源地协调中展现专业素养的环保局工程师陈静,以及在开发区招商一线成长起来的几名年轻干部。
对于看好的苗子,他创造机会让他们承担更重要、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比如,将周宇从青山乡调整到情况更复杂、发展任务更重的柳河镇担任镇长;推荐陈静参与市里组织的“青年环保英才培养计划”,并暗示其在未来县域环保治理中可担重任;让开发区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参与“榆林环线”规划的前期协调工作,拓宽视野。
在与这些干部的个别谈话或小范围座谈中,他不遗余力地传递自己的施政理念:强调“阳光机制”的公正透明、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勇于改革创新的担当精神、以及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
他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志同道合者。
在县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他会在常委会或与方文山书记的沟通中,适时、客观地推荐经过他观察和考验的人选,强调其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而非个人关系。
他的推荐理由充分,往往能得到方文山的认可。
这种基于能力和理念认同的班底建设,虽然缓慢,却根基牢固。
一张以李鸣风为核心,辐射县直关键部门、重点乡镇和开发区的“人才网络”正在悄然编织。
就在李鸣风在副书记棋局上纵横捭阖之际,开发区传来一声振奋人心的“春雷”——智图科技正式入驻孵化园并启动核心AI算法研发项目!
宏远配套的标准研发楼内,崭新的设备已经就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工程师们精神抖擞。
在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上,智图科技的创始人,一位从硅谷归国的年轻博士,激动地表示:“选择榆林,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更是因为李鸣风书记所倡导的‘阳光机制’和‘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这让我们相信,这里是一片能让技术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
李鸣风亲自到场祝贺并致辞。
他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作用,而是将功劳归于团队的努力和开发区“阳光、创新、实干”的环境。
但所有人都清楚,没有李鸣风的前瞻布局和不遗余力的推动,没有那场及时的两千万“及时雨”,就没有今天智图科技的落地生根。
智图科技的启动,如同在榆林沉闷的产业格局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榆林开发区,正在成为苏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高地!这无疑为李鸣风的政治资本增添了极具分量的一笔。
郑卫国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视上关于智图科技启动的新闻报道,脸色铁青。
他感到李鸣风的影响力,如同那不断延伸的“榆林环线”构想一样,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榆林的每一个角落。
而他,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更强烈的危机感,在他心中交织。
他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否则,榆林的未来,将彻底姓“李”了。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