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密室初探(2/3)
异的光,与阿福描述的“会盯着人看”完全吻合。
“这料子不一般。
”沈砚凑近细看,发现染料层下还藏着更细密的织纹,像是某种地图的轮廓,“赵捕头,让人取些清水和软布来。
”他想起苏轻晚说的,水纹绫遇灵力会显形,或许清水也能让它露出真面目。
玄墨却突然对着墙角的木箱低吼,尾巴直直地指向那里。
木箱上了锁,锁身雕刻的缠枝纹与沈砚的匕首鞘完全相同,只是在锁孔处多了个小小的狐爪印。
他试着将那半片染梭插进去,锁“啪嗒”一声开了,像是等这把钥匙等了二十年。
箱子里铺着层暗红色的绒布,上面放着几本线装账册和一个青铜盒子。
账册封皮已经泛黄,边角处被虫蛀得坑坑洼洼,翻开时发出“沙沙”的脆响,像是枯叶在风中碎裂。
第一页的字迹用靛蓝染料写成,歪歪扭扭地记着“三月初三,送绫十匹至禁军左营”,落款处的私章与祖父紫檀木盒里的收据印章分毫不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果然有关联。
”沈砚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在“禁军左营”四个字上重重一点。
二十年前掌管左营的正是李涵的心腹王瑾,如今的内库总管,负责销毁东宫旧物——这三者串起来,像条毒蛇,正缓缓缠绕向东宫旧案的心脏。
青铜盒子打开时,一股淡淡的迦南香飘出来,与染缸里闻到的气味完全相同。
里面躺着半枚铜制织梭,断口处的木茬新鲜得像是刚被掰断,梭身上的“苏氏染坊”四字被人用利器划过,却仍能辨认出笔锋的圆润,与苏轻晚家传的那半块风格一致。
“这是……”沈砚将两块织梭拼在一起,严丝合缝,完整的“苏氏染坊”旁,刻着极小的“承乾”二字(太子名),被染料糊住了大半,却在火光下透着微弱的金光,“苏轻晚的父亲,当年一定参与了什么。
”
玄墨突然从绸缎上跳下来,用爪子扒拉账册里夹着的一张纸片。
那是半张染坊的进货单,上面用朱砂标着“特殊矿石,城郊窑厂”,日期正是周显死前三天。
沈砚想起阿福说的狐鸣来自后院西北角,而窑厂就在城西郊外,两者之间似乎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赵捕头,带人去城郊窑厂搜查。
”沈砚将账册和织梭收好,指尖沾了点盒子里的迦南香灰,在指间搓揉时,竟感到一阵灼热,“重点找刻有狐纹的石臼,还有……看看有没有人类骸骨的痕迹。
”阿福说的哭嚎声,或许不是幻觉。
火把突然“噼啪”爆了个火星,照亮了墙角堆着的油纸包。
沈砚走过去掀开最上面的一层,里面露出的绸缎让他瞳孔骤然收缩——那料子与染缸里缠绕周显的血色绸缎一模一样,只是上面的皇城图更完整,角楼处的狐狸尾巴正对着百工司的方向,用金线绣了个极小的“秦”字。
“秦公公。
”沈砚想起阿福说的“要把东西交给百工司的秦公公”,指尖在“秦”字上轻轻敲击,“看来这位公公也是局中人。
”他将绸缎卷起来时,发现里面裹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是三枚青铜令牌,与今早从染料桶暗格里找到的一模一样,只是编号不同。
玄墨突然对着令牌低吼,尾巴上的毛根根倒竖。
沈砚将令牌凑近火光,发现背面的狐狸纹样眼睛处是空的,像是被人刻意挖去了。
他想起密室中央那匹水纹绫上的宝石狐狸眼,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这些令牌,或许能与那绸缎产生某种呼应。
“把这些绸缎都运回大理寺。
”沈砚将令牌揣进怀里,触感冰凉,像是揣了几块寒冰,“尤其是这匹带‘秦’字的,要单独封存,派专人看守。
”他总觉得这绸缎里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像条冬眠的蛇,随时可能醒来咬人。
离开密室时,沈砚最后看了眼那匹水纹绫。
月光不知何时变得明亮起来,透过气窗洒在绸缎